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发展湖南 >

潇湘展翼

2013-04-18 来源:湖南咨询网 点击:3765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项顺泉 黎晓阳 邓竹君

—— 湖南机场属地化改革十年发展走笔

    2003年,我国机场属地化管理体制改革拉开大幕。湖南省机场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南机场”)成为全国第一批试点单位。

    十年,历史长河中的一瞬。但这十年,对“湖南机场”来说,却非比寻常。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2003年到2012年,“湖南机场”飞机起降架由5.6万架飙升至13.9万架;旅客吞吐量由371万人次增长至1627.4万人次;货邮吞吐量由3.7万吨飞跃至11.3万吨;国际旅客由5万人次攀升至73万人次,连续5年位居中部地区第一,集团总资产从12.05亿元增长至91.41亿元;长沙机场2012年跨入了全球机场百强行列,并成为国内第五个国际三星机场,服务质量居全国第五……一次次的纪录刷新凝聚着湖南机场人的大智慧、高能量,为民航产业的发展传奇作了最生动的诠释!

    十年铸剑,剑指峰巅!

    回拨时针,我们重读这十年的艰辛与辉煌——

    墨守成规,还是勇于突破?

    十年前的4月17日傍晚,日已西斜,落日余晖将天空染成一片红色。在长沙黄花机场,一些人三三两两地聚集在机关楼前合影。明天太阳升起的时候,他们身后这块“中国民用航空湖南省管理局”的牌子就将被另一块“湖南省机场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的牌子代替。时任民航湖南省管理局局长赵龙江由湖南省委、省政府任命为机场管理集团总经理,所有干部职工归属于该集团。

    每个人心里都隐隐地感到忧虑和不安。由一家民航总局直管的政策性亏损单位转变为由湖南省直管的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今后的路怎么走?

    “置之死地而后生”。面对挑战,所有的人都焕发出意想不到的创造力。“思路”不再只是公司领导的事,成为每个员工的事。班车上、餐厅里,大到公司发展战略,小到一个班组如何运作,成为他们常议论的话题。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围绕“保障安全、增加效益”,湖南机场于2003年在全国第一家完成机场属地化改革;2004年在全国率先完成机场公安体制改革;2005年实行主辅分离,成立了“湖南空港实业有限公司”,湖南机场属地化改革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湖南机场”驶入发展快车道,自现任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刘志仁接棒后,更是快马加鞭。

    2007年,43岁的刘志仁走马上任,新一届党委班子提出“一年一变样、三年变大样、五年大变样”的奋斗目标以及“一个中心、两个伙伴、三大板块”的战略发展思路。他一上任,便着手加大力度建设黄花机场改扩建工程。

    2006年,黄花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660万人次,在全国排名第14位,在中部地区排名靠后。原有的候机大楼年设计吞吐量只有460万人次, 4D机场、2600米单跑道,不能起降B747、空客A380等大型飞机,致使一些中远程国际航班无法开通。此外,机场停机位仅19个,而高峰小时停机已达23架次,给安全生产带来严重影响,滞后的硬件设施严重制约了我省航空业的发展。

    于是,2007年春节刚过,刘志仁便向时任民航总局机场司司长张光辉汇报,递交了黄花国际机场跑道、平滑道加长加厚工程不停航施工的报告。

    “如果成功了,你们将创造中国民航建设史上不停航施工的奇迹。如果出了问题,你是要担责的。”张司长严肃地告诫刘志仁。

    刘志仁到现在都记得当时听完忠告后的感觉:一身冷汗。回长沙后,他想了几天几夜,明白了一个道理:“要发展,也要安全!”

    为了不影响机场正常运行,他们只能选择晚上没有航班的时间施工,白天运行,晚上施工。一般是晚上12点多以后,送走最后一个航班,施工队伍才进场施工,早上6点停止施工,人员便要撤离现场,因为8点又有航班。为了保证安全,他们仔细分析安全风险源,对于天气变化、空中管制、航班误点这些最有可能打乱施工计划的环节做好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他们还开辟了另一个安检通道,所有施工人员、设备包括车子必须经过安检;撤场的时候要求做到跑道上一粒石子都不能留。建设者们晚上施工,白天备料,劳动强度十分大。

    “现在说起来都是‘浮云’了,但当年可真是‘步步惊心’。”刘志仁回忆道,施工过程相当复杂,施工环境相当困难,跑道加厚18公分,必须分三层加,一次只能加6公分,一个晚上只能加200米左右,然后还要做个100米左右的斜坡,不然第二天飞机没办法在跑道上起降。到了第二天晚上施工的时候又要把这个斜坡切掉,接着前一天的再加200米,然后再做一个斜坡。一步一步这么施工,像蚂蚁爬树一样,还要对所有导航设施、灯光系统进行改造,2600米的跑道、平滑道加厚加长600米用了一年半时间才完工。

    2009年3月,延长加厚的跑道成功通过了大飞机验证飞行,让黄花机场提前两年迎来了大飞机时代。“不停航施工”、“零伤亡”、“零事故”更是成为中国民航建设史上的奇迹。

    但在刘志仁的眼里,比“不停航施工”更艰难的事情是筹措建设资金。

    按照规划,黄花机场改扩建一期工程以2015年为设计目标年,以满足年旅客呑吐量达到1560万人次、货邮呑吐量20万吨的需要,向北延长跑道,增设联络道和快速出口滑行道,飞行区由4D提升至4E,改扩建候机楼,扩建停机坪,加上陆侧配套工程,预计总投资45亿多元。

    而此时,湖南机场总资产才12亿元!只够维持正常运转。资金从哪里来?

    “向政策要、跟银行贷、寻找体制突破、找股东融资。”刘志仁说话语速不紧不慢,相当谦逊,但是温和的语调中透着湖南人特有的坚定。他给我们讲了一个要“钱”的故事。

    黄花机场的扩建一动工,他与班子相关成员带着三个处级干部飞到北京向民航总局等国家部委汇报,请求他们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汇报完后,三个人留下来“追踪”,临走时,刘志仁留下一句话:“钱没回来,人也别回来。”

    这下可把三个人难住了。但是接了“军令状”,没有钱哪有脸回去。三人一合计,每人盯一个关键部门,人家上班时间还没到就等在门口,帮着打扫卫生,端茶倒水,缠着不放。硬是凭着这股“钉子”精神争取到专项整治资金补助2000多万元。

    三个处级干部,不怕苦,不怕累,不怕丑,就为了2000多万元?见我们有些惊讶,刘志仁笑了:“很多人都不在乎这点钱。我们不是,别说2000多万元,就是一两百万元甚至几万元,只要是政策有的,我们机场就要。积少成多啊!既要开源,也要节流,严格项目结算审计,像拧毛巾一样把水分全部挤干。”从2007年到2012年,湖南机场共计融资80多亿元,靠这种锲而不舍、勇于突破的精神,较好地解决了机场设施滞后和扩建资金缺口难题。

    以刘志仁为首的集团公司领导班子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湖南机场人的腾飞之路,大大缩短了“思路”到“实践”的距离。

       全面崛起,路在何方?

    2009年11月20日,值得所有湖南机场人铭记。

    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长沙黄花国际机场迎来年旅客吞吐量突破千万人次的历史性时刻,成为中部首个跨入“千万级”行列的机场。从这一年开始,“湖南机场”主营业务开始了腾飞,连续四年旅客吞吐量突破千万人次,稳居中部第一。

    谈到这个成绩,刘志仁很平静:“飞机起飞时,必须逆风滑跑才能获得最佳的升力。一个企业想要发展,光靠毅力和决心是不够的。如何迎难而上,逆风而行,把‘阻力’转变为‘升力’?”

    改革是关键!他给出答案:“过去,我们的机场运营模式都是‘大而全’、‘小而全’,‘眉毛胡子一把抓’。机场怎样从经营型向管理型转变,是机场属地化改革后必须研究的课题。”

    2007年8月,刘志仁对“湖南机场”进行资产整合,逐步理顺产权关系和管理组织结构,引进战略投资者,机场管理集团与省财信控股、湘投控股、长沙先导投公司共同组建湖南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专业化、运作市场化,加快“湖南机场”由直接经营型向管理型的战略转变。

    “机场管理专业化的目的,就是要把具有自然垄断性的机场中的经营性项目推向市场,采用招投标、进行租赁等多种方式对商业、餐饮、广告等项目进行市场化运作。”刘志仁告诉我们,这样可以集中管理优势、人才优势,抓好安全和服务质量,提高机场主营业务的运行质量、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2011年,集团对空港实业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成立了“空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推进上市,使非航空性业务进一步专业化、市场化运作。

    思路一变天地宽。“湖南机场”积极谋划,与客户、行业、政府部门广泛联系,争取多方政策支持,构建战略合作平台;为了最大限度地开发航空市场,集团专门组建了市场部,全面加强对各航空公司的营销。对于航空公司提出的要求有求必应,能当天解决就当天解决,不能立刻解决的也争分夺秒;为了开辟航线,集团几个副老总亲自跑航线,“见缝插针”,一看到“航班时刻表”有时刻空出来,他们马上补上去。

    凭着这股韧劲,他们先后与厦航、深航、东航、南航、海航等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澳门机场签署合作备忘录,结成姊妹机场,双方在开发湖南—澳门地区航线、共享管理经验等方面深化合作。目前,厦航、深航、奥凯已在长沙设立过夜基地,中国邮航全货机首次在长沙落地运营。更与德国法兰克福机场集团、美国GE航空金融集团、马来西亚隆基马中集团、新加坡机场等战略投资者达成合作,全面融入世界舞台。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2011年7月19日7时,随着南航3371次航班的腾空而起,黄花机场T2新航站楼正式投入使用。21.2万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相当于老航站楼的8倍!仅次于北京首都、上海虹桥、上海浦东、广州白云机场,排名全国第五,中部第一。出发层与到达层错开,能满足高峰小时进出约4000名旅客的需求…… “欧元之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来长沙参加中部经济论坛时,一下飞机,由衷赞叹:“真不可思议!两年前我来过长沙,没想到短短两年,就建成这么漂亮的候机楼!这在我们国家绝不可能!”

    自T2航站楼启用后,“湖南机场”真正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大跨越。四个值机岛80个柜台,21条安检通道,47个停机位。加上转场后对保障流程进行了优化,新增了人员配备,引进了各项先进的设备设施,这一系列的改善,都大大提高了黄花机场的运行保障能力,吸引了更多的航空公司投放运力到湖南航空市场。到2012年,黄花机场已开通直达全国73个大中城市的近118条航线,以及长沙—首尔、光州、青州、大阪、新加坡、台北、香港、澳门等十余条国际和地区定期或包机航线,有30家航空公司执行航班飞行。出入境旅客(国际航班)人数更是中部其他五省之和,黄花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超过中部最大城市武汉,于201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八大“区域性枢纽机场”之一。

    机场旅客吞吐量超过千万,意味着机场的集聚效应开始产生,特别对发展临空经济是重大利好。2012年6月,湖南机场将民航置业公司与临空产业投资公司进行资产重组,集团注资1.4亿元,成立了湖南临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开发建设中南航空物流园、通用航空公务机园、生态农业园和临空产业示范园。至此,十年改革,涅槃重生,“航空运输业、现代服务业、临空产业”三大板块厚积薄发,“湖南机场”迎来业内罕见的爆发性成长,用实践证明机场属地化改革是成功的,为我国民用机场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 

     十年涅槃,安全之翼如何炼成?

    连续16年实现空防安全,连续十年被省人民政府评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这十年,是“湖南机场”改革突破的十年、是创新超越的十年、更是安全领航的十年。

    “对机场而言,安全是机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安全是最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我的认识是,有安全不等于有了一切,但没有安全就肯定没有了一切。”随着湖南机场的不断发展,刘志仁坦言保证安全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对此,集团在完善安全管理机制的同时,坚持在FOD防范、不正常航班保障、飞行区交通安全等方面进行专项整治。2011年还专设了一个监察办公室,负责对集团公司各单位的安全生产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监察人员综合运用各种检查手段,明察和暗访相结合、普遍查和重点查相结合、分组查和合作查相结合,多渠道、多方法、多途径地采集、记录和保存现场工作的真实情况,指出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督促做好整改工作。

    “这些是机制上的完善。实际上,安全更是一个系统。”说起安全管理,刘志仁滔滔不绝。从2004年开始他们不断探索建设安全管理体系,以“人、机、环、管”为切入点,闭环管理走向前端,倡导风险管理常态化、安全管控动态化。作为试点,黄花机场积极推进安全管理体系(SMS)和航空安保管理体系(SeMS)的建设,经民航局科技成果鉴定为全国领先水平,并作为行业经验在全国机场推广。

    “安全是机场的生命线,不管任何时候,尤其是发生突发状况,我们更是坚决把安全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为此,“精打细算”的“湖南机场”不断加大安全投入,仅机场的一台进口消防设备就800多万元,还专门开辟一个场地供机场消防队进行训练。此外,湖南省机场专业应急救援平台纳入湖南省应急救援体系,成立了湖南机场应急管理中心,应急预案也纳入全省应急规划。

    机制+投入+演练,让“湖南机场”的实战能力有了显著提高,机场安全运行标准和保障能力水平大幅提升,全省5个机场全部通过了保安审计和安全审计。其中,长沙机场以98.87%的符合率列全国省会城市机场第一名。

    十年已过。

    “为民族谋复兴,为湖南谋美丽,为机场谋发展,为旅客谋幸福,为员工谋福祉。”载着满满的梦想,展望“十二五”,刘志仁信心满满:“我们力争创‘五个一流’: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机场,实现‘三大跨越’:单跑道变双跑道、干线机场变枢纽机场、航空港变航空城。”

    我们看到,“湖南机场”,以潇湘之翼的华丽姿态,舞动长空,在砥砺前行中以长空之力书写下助推潇湘腾飞的雄浑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