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咨询服务 > 管理咨询 >

治理教育乱收费 均衡发展才是治本之道

2012-10-11 来源:湖南咨询网 点击:2491

治理教育乱收费 均衡发展才是治本之道

                                                                         

      作者:牛福莲

 

    针对教育收费中的不规范行为,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 《关于开展全国教育收费专项检查的通知》,在新学期开学之初部署开展教育收费专项检查工作。专项检查从925开始,至1231结束。

 

此次检查重点将对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检查。严肃查处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购买教辅材料,以捐资助学、赞助费、建校费、教育成本补偿费等名义收取与入学入园挂钩费用,以及违反自愿和非盈利原则收取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等违规收费行为。

 

教育资源配置不均 “好学校”收费成潜规则

 

在各种教育收费中,中小学校的择校费、捐资助学费、赞助费等大额费用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尤其是家长们关注和争议的焦点。对此次专项检查,多数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中小学生家长们表示喜忧参半。

 

喜的是,国家对教育乱收费问题的重视;忧的是,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令家长们不得不花钱为孩子选择好学校,因为“好学校的资源是有限的”。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中小学校或明或暗收取赞助费已经成为大家心知肚明的潜规则。家住北京朝阳区的张先生,其12岁的儿子今年9月刚刚就读朝阳区某中学,因是非京籍,被要求交3万元捐资助学费。交费时,学校不出具任何单据,也不留任何交易凭证。

 

不仅中学如此,张先生的儿子早在就读海淀区某小学时,也同样被要求交纳了15万元赞助费。他告诉本报记者:“老师让将钱直接打到某银行账户,银行出具的是海淀区某教育基金的收据,并标明是自愿捐资。”

 

非本地户籍是被要求交纳赞助费的理由之一,但据记者了解,即使是本地户籍学生,要想进入非划片区内的“牛校”,同样要交纳几万元的没有任何单据的捐资助学费。

 

另外,受非本地户籍考生不能参加当地高考等限制,外籍考生不能为当地就读学校的升学率做贡献,因此若想进入当地的好中学,更是难上加难。交纳赞助费也因此成为家长们无奈的选择。

 

针对此次在全国展开的教育收费专项检查,家长张先生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依靠检查却并不是治本之道。“现在别说赞助费,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顺利进入到好学校,还会主动花更多的钱。”他认为,教育资源供给短缺和教育资源配置不均,是催生择校费和赞助费的真正原因。

 

不仅“有学上” 更要“上好学”

 

2011年所有省(区、市)通过了国家“普九”验收后,我国用25年全面普及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从根本上解决了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问题。不可否认的是,长期的社会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差异、地区差异、阶层差异,同样体现在各地的教育公平、教学资源均衡等方面。

 

这些巨大差异让教育均衡发展成为了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艰巨的工程。而近期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密集出台,体现出我国对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努力实现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上好学”的决心。

 

829,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将推进均衡发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几天后的97,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王列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专项检查就是在这种政策背景下展开的辅助性措施,虽不是一次检查就能完全杜绝,但能够对较为恶劣的违规行为起到震慑作用,并让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认识到国家取消择校费、赞助费的决心,为进一步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择校主要择教师 教师流动是关键

 

王列军认为,虽然解决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但这决不能成为拖延改革、推脱责任的套话和借口。改革需要从投入、师资、生源等多个方面来推进。而首要的切入口便是推动教师流动,并带动其他几项改革的推进。

 

“家长们择校主要选择的是教师。”王列军认为,学校在硬件等方面的均衡相对容易做到,而且近几年全国各中小学校在标准化建设方面也取得很大进展。只有让教师流动起来,师资分布才能均衡,家长和学生才会跟着流动起来,不再只盯着几所名校。

 

王列军说,我国近年开始实施的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缩小了不同学校之间教师的工资收入差距,这已经为全面推行教师流动制度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之前,虽然我国也有教师流动,但主要是教师从“差学校”向“好学校”的汲取式流动,这往往恶化了教育均衡。

 

近几年,不少地方在促进教师均衡流动方面有一些好的探索,促进了师资均衡。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也提出了“实行县域内公办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制度”。“我认为以后还可以进一步扩大到地市范围内的流动。在全面实施教师定期流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择校的限制,直至取消择校。”王列军建议。

 

据悉,成都市从去年开始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严格按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一律不许例外,市领导以身作则,想择校的学生只能选择私立学校。实施两年来,效果显著。“成都市走到这一步,是建立在几年来大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教育集团化、教师流动等工作基础之上的。”王列军评价说。

 

 (载自2012927  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