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咨询服务 > 管理咨询 >

一位农民工的创新人生

2012-10-11 来源:湖南咨询网 点击:2678

一位农民工的创新人生

时间:2012530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李艳

 

    在北京昌平再次见到赵正义时他依旧穿一双千层底的布鞋。我就爱穿这个,只穿这个,我这辈子最不习惯西装革履那一套。他笑呵呵地对记者说。说话时,他挺着脖子,大手一挥,带着几分倔强又执着的神采。赵正义的人生中很多东西充满了始终如一的执着,比如脚上这双千层底,比如书柜里那一排一排的建筑书,比如他研究了15年更新9代的赵氏塔基

 

    赵正义最爱背诵苏轼《晁错论》中的名句: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农民工,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发明人,这过程中所经历的艰难不胜枚举,而每一次帮他克服困难、坚持向前的,唯有这一份难得的倔强与执着。

 

    农民工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

 

    214,对赵正义来说是特别的一天。那一天他从2011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领回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获奖证书,并且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这是我生平见过最大的证书,你看看。在赵正义的办公室里,他小心翼翼地拿出那本红色的获奖证书。这份证书被他扩印后悬挂在公司门厅最显眼的位置。这是我这辈子获得的最高荣誉和最大肯定。

 

    今年66岁的赵正义是北京昌平人,初中毕业回家务农,1976年进入乡镇建筑企业成为一名农民工。他从砌墙抹灰干起,成为今天九鼎同方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多年来他先后获得中国时代十大新闻人物”“北京市劳动模范”“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名优秀发明家等称号。他研制的塔桅式机械设备装配式预制混凝土构件基础(简称赵氏塔基),入选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荣获工人农民技术创新奖二等奖——这是自该奖项设置以来,全国2.6亿农民工中首次有人获此奖项。

 

    这一被称为赵氏塔基的发明,具有运输方便、节能环保等诸多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建筑、电力、信息、石油、勘探、军事等各领域。塔机过去采用的是整体现浇基础,装拆一次,报废一次,每台次的安装费用需要3万元左右,而且要过二三十天才能达到装机条件,在拆机时还形成大量不可回收利用的建筑垃圾,存在投资大、工期长、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等缺点。赵正义在施工中发现了这一问题,并就此潜心研究,反复试验,最终攻克了这一技术难关——研究出组合式塔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更新技术,这才有了今天广为人知的塔桅式机械设备装配式预制混凝土构件基础

 

    赵正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根据他的测算,若是赵氏塔基能在我国建筑业全面推广,每年的直接效益为节约水泥196万吨、钢材33万吨、砂石料1030万吨;减少混凝土垃圾725万立方米;经济效益61亿元。在各相关行业推广,每年节约标准煤250万吨以上,新增就业岗位3万个。

 

    中国塔机技术领域奠基人刘佩衡教授对这项新技术的评价是:这是中国人在塔机技术领域首次超越西方的开创性贡献。赵氏塔基问世是塔机基础整体现浇时代的终结和预制装配时代的开始。

 

    两院院士、中国信息产业奠基人罗沛霖认真考察了赵氏塔基的研发情况后认为:以极简单的方法利用现有材料解决重大技术难题是技术创新的最高境界。赵正义正是用人们认为再普通不过的传统材料,通过空间结构的重新组合赋予了这些材料在新的结构形式下新的性能,从而彻底破解了困扰业界几十年的一道技术难题,成为一项节资节能减排标志性新技术和经典发明。

 

    十五年坚持创新解决世界难题

 

    赵正义在北京昌平郊区有一个小小的试验场,场地里堆满了各种预制设备,将这些设备拼起来便是最新一代的赵氏塔基。从1997年研发成功到现在,赵氏塔基历经9次升级换代,从最初需要3天才能投入使用,到最新一代2个小时组装完毕,最快当天可投入使用。去年我才觉得相对比较满意了,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这就是我能做到的最好的赵氏塔基

 

    锲而不舍的15年,赵正义经历过人生最艰难的时刻。那时候我身上找不出10块钱。他的老伴朱秀芝说,那么多年就是凭着她的一点工资养活这个家,他没有往家里拿一分钱,不仅如此,他还把家里的钱也投了进去。2001年,赵正义放弃待遇优厚的建筑公司经理职务,带着几名老部下白手起家成立九鼎同方,全心研发赵氏塔基。当时,他卖掉家中的老房,投入家里所有的存款。赵正义说:那时候,几个人挤在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破旧平房内,夏天热得满身是汗,炎热难耐,靠喝凉水降温,每天两次强制性服下几粒人丹,以防中暑;冬日的寒风中,小小蜂窝煤炉子的热量无法阻止脸盆里的水变成冰坨子,用不了半个小时,就得以跺脚搓手的工间操来防止手脚冻得发僵。

 

    物质上的艰难还只是一方面,创新研发过程中遇到的拦路虎才是赵正义必须要全心对付的。在头脑爆炸的时刻,公司不远处的昌平火车站是赵正义的心灵净土。每当我遇到难题的时候,我就要到火车站走一走,来来回回走上几趟,心情平静了,灵感也来了。赵正义指着火车站的方向告诉记者。

 

    他的办公室里,放着厚厚的图纸,都是他手工一点一点绘制的,这15年里画了多少份这样的图纸,完成了多少次计算,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只知道报废了3台电脑和4台复印机,用纸超过了4吨;15年里没有一天真正的节假日,平均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对于同事们来说,赵正义最难缠的,是他常常自我否定来实现创新。好多次我们已经完成计算也做好图纸的设计,几百页的图纸都做完了,他忽然说不行,我们还得重新弄。与赵正义同事23年的路全满说。

 

    1998年至今,赵正义为赵氏塔基申报了102项专利,其中49项发明专利。专利文件的文字材料达115万字,附图1200余幅,记录了赵氏塔基”15年的变革历程。如今赵氏塔基已推广应用到国内22个省区的53个地区。北京市建委200912月组织的技术鉴定认为:该技术国内外均属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创新背后的励志故事

 

    赵正义身边人就都知道他有个特点,那就是爱读书。即使当时只是工地上的一名普通工人,他也比别人爱琢磨、爱学习,尤其爱看书。他的旧友如是回忆年轻时候的他。不只是建筑方面的书,什么书我都爱看,赵正义说,我深信读书是学习前人知识经验最便捷的途径。

 

    为求知,赵正义甚至有些不惜成本。经济条件差,宁可穿带补丁的工作服,不抽烟喝酒,省下钱来自费购买专业书籍几百册,不论白天如何劳累,每天晚上静下心来专心读书超过两小时雷打不动。他告诉记者,自己从来不玩牌,也没有别的休闲活动,唯一爱好就是读书,30余年从未间断。赵正义读书与别人不同,他读得格外认真。读书时,《现代汉语词典》不离左右,首先从字词入手,30多年来,他反复翻阅过的《现代汉语词典》第一至第五版本都磨损严重。在赵正义的办公室,他读过的每一本书上都密密麻麻写着自己的读书感受,有的地方用红笔圈点出来,有的地方划上了重点符号。

 

    在刻苦自学的同时,赵正义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又带着问题四处求学。他说,我加速积累知识的途径就是实践、自学加充电。赵正义在各个不同岗位上参加专业技术培训40余次,从不放过进课堂听讲和被考的机会。他总是课上课下提问最多的学生,并且同许多专家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学习、工作中遇到难题马上提问,从中获取了许多课堂上、书本里没有的知识。

 

    20余年间,他利用业余时间刻苦自学了中专乃至大学本科建筑施工专业的教科书和大量的结构力学、材料力学、混凝土结构工程学、土力学方面的专著,认真阅读《建筑工人》《建筑技术》等专业杂志,从中汲取专业知识,进行长时间深层次的专业自我武装。19995月,他拿着赵氏塔基第二代的设计图纸和计算书去向国内著名的混凝土结构权威、清华大学混凝土研究室博士生导师江见鲸教授请求指导,得到充分肯定。

 

    赵正义不仅自己读书,也要求身边的同事们读书。与他共事20年的王凤梅迄今还记得自己刚上班时的情景。当时我刚到建筑公司担任材料员的工作,赵师傅送我一本《建筑材料学》。我当时觉得特别奇怪,你让我进什么材料,我就给你进什么材料就是了,看这个有什么用?多年后她才明白赵正义的苦心。她对建筑材料的基本知识烂熟于心,也让她在以后的材料成本控制工作中如鱼得水。

 

    在采访中,赵正义一直向记者强调自己的农民工身份,在他公司大厅里挂着已故著名科学家王大珩给他的赠字移动式塔基发明人——可敬佩的农民工发明家。赵正义将这幅字视若珍宝,他说:我是农民工出身,最初的学历只有初中,我只想让许许多多像我一样的农民、工人知道,他们也可以成为像赵正义一样的人,我赵正义干的事他们也能干。(记者 李艳)

 

    评论:人人可为赵正义

 

    赵正义的创新故事让许多人为之动容。人们皆为他在建筑工人的岗位上坚持发明创造,以初中文化为起点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所感动、折服。正因为如此,他的故事才越发有了励志的意味,他发明的赵氏塔基解决了世界建筑技术多年来的难题。这让人们看到,创新并不是实验室里的专家教授们的专利,普通人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也可取得科技创新的巨大成就。

 

    我国有2.6亿农民工,他们中的很多人受过比赵正义更系统的文化教育,在今天的社会中,他们能够得到比当年赵正义更好的进一步学习的条件。他们或许因为人生际遇的不同仍在自己的小小天地里为生计奋斗,但这些并不影响他们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实现创新。

 

    赵正义是我国建筑行业几亿农民工群体在新时期的先进代表。这位贫苦出身的泥瓦匠最终成长为高级工程师,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进程中,他以不懈的追求和艰苦努力的科技实践,让我们看到企业自主创新的力量,看到在一线劳动者创新的力量。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目标中,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一份子,都有机会和责任为创新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