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咨询服务 > 战略咨询 >

从合作社到联合社

2012-10-10 来源:湖南咨询网 点击:2547

从合作社到联合社

                                                 ——黑龙江省讷河市农民合作调查
                                    

                                                                                                                作者:王小霞 牛福莲


  农民田长平家只是讷河市同义镇广义村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但推开房门发现,房间里的装修和精美摆设不亚于城里:雪白的墙壁、淡雅的彩色吊顶、泛着亮光的洁白地砖、还有成套的现代化家具……


  听说记者一行是来采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人田长平显得特别高兴。他边往屋里迎记者边乐呵呵地说:“还是加入合作社好,每年收入都比别人高,家里都买小轿车了。”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讷河采访了解到,像田长平这样年均收入增长较快的农户在讷河还有不少。

  “农民增收比较快,主要得益于讷河农民专业合作社多次分配、分红返利的模式,实现了社员利益的最大化。”讷河农经总站一位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和业务的不断延伸,在讷河当地还出现了由多个合作社共同组成的联合社。联合社有效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改变了小农户与大企业不对等的经营状况,掌控了市场一定的“话语权”。


  更为重要的是,联合社明确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全产业链”的农业发展模式,做农业产业化中的航空母舰。


  记者发现,讷河独创的“多次分配”模式以及“组团”发展的联合社,不仅给更多合作社发展带来启示,更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探索了一条新的路径。


  合作社:“三次分配”实现社员利益最大化


  讷河是典型的农业县市,耕地面积600万亩,总人口74万,其中农业人口占八成以上。

  讷河市副市长赵友向本报记者介绍,在合作社出现之前,当地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形成的“花花田”,使大型农机具和水利设施无法应用,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困难,农民卖粮难,增收乏力。


  为打破小农经济对农业生产能力的制约,讷河市自2008年开始,引导农民在自愿基础上组建合作社,将分散的耕地自发集中起来,运用大型农业机械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耕种,收获的粮食由合作社统一销售。目前,讷河市有合作社1623个,占黑龙江省总量的十分之一;入社农民5.7万户,占当地常住农户的62%。


  “专业合作社可以有效整合生产要素,进行规模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讷河市九井水稻专业合作社监事长刘玉东告诉记者,该合作社自2007年9月组建以来,从最初的7户社员发现到现在的804户社员,土地规模5.73万亩。目前,全社土地连片,实行大型农业机械集中作业,扩大了土地经营规模,提高了农业效益。

“农业效益提高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降低了生产成本,二是提高了销售收入;一减一增,直接受益者是农民。”以该社为例,合作社严格按照“八统一分”的运作模式,统一采购各种生产资料,统一播种和收获,每年都可以为入社社员节省不少成本。


  刘玉东给记者算了笔帐。以2011年为例,合作社采购的肥料节省300多元/吨,种子节省0.15元/斤,收割成本节省15元/亩。而销售时,市场价收购为1.35元/斤,合作社收购为1.38元/斤。销售后,合作社还会向农户每亩返利37.05元。  

 

对于加入合作社带来的好处,九井水稻专业合作社员、九井镇青村屯农民许传乙感受深切。

  许传乙是青村屯的种粮大户,2011年有水田11晌(一晌15亩),主要种植水稻;旱田20晌,主要种植小粒黄豆。走进许传乙的家,记者首先看到的就是满院子的农业机械,插秧机、四轮拖拉机、大马力拖拉机、水稻脱谷机等农用机械配备齐全。许传乙告诉记者,这几年光购买这些机械他就投入了30多万元。


  “加入合作社的这几年种地才算挣着点钱。”许传乙告诉记者,自己是2007年第一批加入合作社的社员,第一年一亩地就比别人多挣了200多元。虽然这两年因化肥、种子等生产资料成本涨得太快,种地的收入不及过去,“但是,去年我比不加入合作社的人一亩地还是多挣了170元左右。”谈及上一年的收入,许传乙显得特别高兴。


  除了在“一减一增”间让农民增收之外,讷河独创的“多次分配”模式,则进一步让农民实现了持续收益。


  讷河市盛源无壳白瓜种植专业合作社是讷河唯一一个三星级示范社,也是“多次分配”模式的首创社。


  该社理事长高相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讷河是国内无壳白瓜籽第二大产地,近几年市场价格相对较高,再加上合作社的多次返利分配方式,入社农民增收幅度比较明显。


  “最初,合作社实行的是二次分配。”高相斌告诉记者,春播前,合作社与入社农户分别签订收购合同,确定合理的保护收购价格。秋收时,合作社统一收购社员的无壳白瓜籽,进行加工、包装、销售,年终再拿出部分利润按农户入社土地面积给与奖励。2010年,市场无壳白瓜籽每公斤平均收购价15.6元,合作社社员每公斤收购保底价16.6元,比没有入社的农户多卖了1元/公斤。而且,鉴于无壳白瓜籽价格上扬的空间较大,合作社产品全部销售完后,又给社员每公斤返利1.2元。这样,合作社社员比没有入社的农户每公斤多卖了2.2元。


  据了解,之后讷河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学习借鉴了高相斌的分配方式,在二次分配的基础上,实行了“三次分配”,即拿出合作社留用部分的50%再分给社员,实现了社员利益最大化。


  联合社:“组团”合作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尽管讷河的农民合作社从成立时就具有一定规模,但在合作社的运行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首先,单个合作社总量小、实力弱,对接市场难。其次,吸引资金难。自有资金明显不足,又缺乏信贷资质。第三,培育品牌难,而且很难形成产业效应。


  为了加强市场竞争能力以及满足合作社不断延伸的产业需求,讷河组建了讷河市优质高蛋白大豆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联合社是由十八家在讷河市最具有代表性的各类种植专业合作社倡议组建而成。分布在讷河市的9个乡镇、66个村,入社农户7560户,社员28720人,携带耕地31.8万亩。主导产业是非转基因高蛋白大豆种植,逐步做到农产品的产、加、销一体化,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联合社副理事长战文告诉记者,联合社坚持“民主管理、共同协商、统一调度、分社运作、规范运行、末位淘汰”的原则,建立了三项工作机制。


  民主管理机制。民主选举产生理事长、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下设财务、项目、农化、农服、营销、稽查等部门,实行共同协商、民主决策。


  规范运作机制。实行“五统五分”的运作体系,农资购买、产品销售、资金协调、种植计划和技术指导全部由联合社统一组织,由分社具体落实。联合社的宗旨:对内不以营利为目的,谋求社员的共同利益;对外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


  利润返还机制。在利润分配上,实行“三次分配”:初次分配是以每市斤高出市场价0.05元向社员返利。二次分配是联合社经营收益的60%按农产品交易量返还给社员、40%由联合社留用作为发展资金。三次分配是联合社留用部分的50%和营业外收入50%(包括收购社员以外的所有农产品)按资金注入量分红给各分社、50%作为联合社自留发展资金。


  “联合社组建后,由于规模进一步扩大,市场议价能力也大大增强,许多农资生产企业找上门来洽谈。”提起这点,联合社成员、讷河福来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经理丁文福显得很自豪。他告诉记者,2011年年初,联合社在市政府大礼堂举办了农资集中公开采购签约会,通过与二三十家农资生产企业接洽以及实地考察,联合社最终与两家国内知名农资企业签订集团采购协议,厂家提供联合社专用品牌,独有包装统一发放到各分社。


  据联合社提供给记者的数据显示,当时共计采购化肥4000吨,每吨化肥比市场价节支600元,共为农户节支240万元。联合社用种总量为984吨,其中合作社自繁种子630吨,外采354吨,市场销售高蛋白大豆种子最低价每斤2.80元,联合社团购价每斤2.30元,每斤种子节支0.50元,共节支35.4万元。仅此两项为入社社员总节支275.4万元。


  “以前单个合作社找上门去,因为量小对方根本不愿意理你,现在合起来后量大了,农资企业以及收购企业主动找上门来。”战文说,由于讷河高蛋白大豆的品质优良,再加上联合社具有种植规模优势,当前不少精深加工企业主动找上门来寻求合作,并希望能在当地投资建厂。“过去我们像大海中的一叶小舟,现在我们要做市场大海中的航空母舰。”


  战文说,成立两年多的联合社在进一步降低各项成本的同时,还实现了生产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同时,全力开拓销售市场,组织人员到四川、福建、重庆、上海、浙江地区、山西、陕西等高蛋白大豆主销区,调研市场,对接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在四川成都新都粮食市场成立联合社南方分公司,重点负责开发西南市场。


  最重要的是,实行了银(银行)社(联合社)对接,解决了合作社融资难问题。联合社与龙江银行建立合作关系,每户社员获得10万元的信贷授信,累计贷款2000余万元。并且,实行资金互助,组建新农合农村资金互助社,自筹资金1178万元,银行按照1∶4比例给予低息贷款配套,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合作社运行的资金问题。


  合作社走向联合是一种趋势


  本报记者在讷河采访时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社让农民持续受益,但走向联合可以得到更多的好处。实践证明,要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让农民在市场中有话语权,合作社走向联合是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


  当前,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迅猛发展,带动了生产经营水平的提档升级,为农业经济的腾飞、农民收入的增长夯实了基础,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譬如,由于受观念和思路的局限,一些专业合作社在开辟市场方面的胆识和能力不够,在应对市场风险上缺乏经验,没有闯劲。另外,受农民自身素质的影响,许多合作社的带头人市场观念淡薄,只注重农产品的生产,而对市场营销涉足较少。


  记者此前在其他地方调查走访时也发现,不少合作社只注重种植和生产,而缺乏加工销售环节,市场开发层次低,合作社的市场潜力还未真正发挥出来。同时,面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一些合作社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不敢走出去推销自己的产品,缺乏与市场对接的本领。还有一些合作社由于缺少相应人才,市场定位不准,甚至根本找不到市场在那儿。


  另外,个别合作社成员逐利倾向严重,没有成为联结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合作社之间缺乏密切的沟通、交流与合作,联合闯市场的格局尚未真正形成。


  “联合社的出现,有效克服了分散合作社的弊端。”赵友向记者表示,联合社在合作社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了各项农业生产成本,形成了主导产业规模,掌控了市场话语权。当然,还有利于科技推广,解决资金信贷问题以及加强了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当前,讷河优质高蛋白大豆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就是一种积极探索。”


  面对合作经济迅猛发展的势头,赵友进一步建议:一是把农村经济体制创新列入国家和省政策研究范围,统筹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对生产经营活动中提供创新经验的合作社给予额外的表彰奖励。


  二是省市级层面在政策上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大的支持,在信贷、税收、政策项目及资金等方面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以当地为例,应该结合全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农村金融创新管理项目等优先选择基础条件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实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施政策性倾斜,优先满足合作社的需要。

                                                                                                                                                                 (载自2012731  中国经济时报